【农贸易家】专注优质农特产品供应,汇聚各地优质产地资源,热销/爆款/应季农特产品源产地直发, 客服微信:nongteyp

关于县域电商,九个“不以为然”切知!

业内人说 农行天下 938℃ 0评论
招代理,咨询微信:nongteyp

虽然入秋了,但在县域电商领域,依然是热浪滚滚。当下,各种名目的县域电商干部培训班周周有,接二连三的县域电商高峰论坛到处开,农村电商的服务站点随处见,这也算是经济“新常态”中的一抺亮色。作为推动者、参与者、见证者,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的。只是,浪潮滚滚,挟石带泥,更是不可避免地翻起了阵阵“泡泡”。走南闯北,从东到西,我在为各地因互联网+带来变化鼓掌叫好的同时,却也不时听到、看到种种”秀“与”面子工程“。究其本质,对当地的发展并不会带来真正作用。不妨将N个“不以为然”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不以为然”一、以为引进了某某平台的农村电商项目,就做成了农村电商

据不完全的统计,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已经进驻了333个县,京东号称今年要进入30万个自然村,进入的县域更不会少,苏宁年初就确定要帮扶一百个贫困县,乐村淘、淘宝惠等涉及的县域估计都是数以百计。走访一些已经引进了农村电商的县域,当地人引导我们参观的,大多是看看县城的服务中心,或者到一些村点做个交流。但绝大多数县域除了讲讲开业时的数据、几次大促的业绩外,谈不出啥,甚至有意回避一些实质性内容。当下,各个平台都各为其主,更在乎是平台战略的落地,少有根据县域需要来推进当地电商生态建设。除了496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县,恐怕县域中小微企业的互联网化、农产品上行、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层次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不以为然”二、以为召开了几次观念大课,就改变了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

县域电商的发展,干部须要先行。干部观念不转变、不提升,县域电商是做不起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去年以来,各大平台的干部培训班办得轰轰烈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突出表现在贵州、新疆、山东、河南等省份,其本上将全省的县长、书记做了一次轮训,极大地提高了县域干部对互联网+的认知。与此同时,更多的县域领导将专家、学者、操盘手邀请到县里去讲大课,希望能够对全县干部观念的转变起到推动。事实上,大多数干部是被组织来听课的,看上去黑压压的一遍,真正对电商、对互联网+的认知有“内生动力”的,其实并不多。只有通过多层次、持续的培训、宣讲,才能起到作用。

“不以为然”三、以为参与了几次大促活动,就实现了本地农产品上行

农产品上行,受制于品牌建设、标准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服务商的营销能力与渠道资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事实上,大多数的县域在农产品上行这一块,都是困难重重。但很多政府在乎“面子”,热衷于向平台电商要资源,尤其是希望通过参与一些大促活动,拿出几个漂亮的销售数据,也的确有部分县域打过几个“漂亮仗”。但今天回过头去看看,当地其它产品、或者除了参与大促的企业之外,有多少真正找到了农产品上行的“不二法门”?电子商务不能靠一马当先,要的是万马奔腾,要依靠群体性优势,只有当地更多的企业实现“上行”了,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依赖一两次的大促,终究会“昙花一现”。

“不以为然”四、以为设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就做旺了本地的电商氛围

商务部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要求中,就明确要支持建立县级公共服务平台。所以,各地无不把这一个要求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创建县级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指引本身没有错,只是平台的建设更多地方只看重了硬件,而没有意识到平台的“软件”才是最重要的。我去参观过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务平台,情况都差不多:没有人气,没有特色,就连氛围本身,更多是停留在墙上的各类口号、标语上而已。如何将当地的年轻人真正聚集在一起,如何满足他们的创新创业需要,需要政府决策者深思。很多县域年轻人本来就少,公共服务平台却建在远离县城的开发区,或者被利益集团“绑架”,直接建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物业内,营造的氛围也只是为了利益团体。

“不以为然”五、以为装修了一个展示大厅,就打造出了本地的O2O

大多数县域做电商,很重视展示大厅,有数字化大屏,有图文并茂的电商业绩介绍,还一定会有美其名为“O2O展示”,里面摆放满了本地的农特产和手工艺品。但事实上,这些只是当地产品的一个样品展示而已,品牌及包装设计没有互联网属性,没有体验,更是缺少互动。我在多个地方当场扫码,结果发现连交易功能都不具备,一问原因,说是“应付上级领导参观用的”。如果我们建成的展示厅,连一个本地人都不会来参与,不会来消费的,这还是一个O2O吗?其实,大多数地方的农产品,七八成都是就地或者附近区域销售的,不见得都要卖到全中国。从这个角度说,本地的O2O一样很重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多少县域领导意识到了呢?

“不以为然”六、以为引进了一个服务商,就解决了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

几乎所有的县域干部,在电商启动阶段,都花了很大力气,在全国范围物色当地所需的“服务商”,以解决本地电商人才缺乏的难题。但事实上,合作一年半载之后,外来的服务商与当地的合作往往会有“矛盾”,双方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和谐”。大多数服务商都是“空降兵”,在落地执行时注定会有“水土不服”,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最终能够生存下来,一定会有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所以,我一直在呼吁,引进空降兵,莫忘培训子弟兵,将服务商的引进与本地人才的培养结合。电子商务着实算不上是高精尖的活儿,本地在设计、运营、推广、物流、培训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这些人的水平不够,需要提升,这就是需要政府要着力的“生态建设”。

“不以为然”七、以为开上几百家网店,电子商务就发展起来了

除了传统企业触网外,一个单纯的电商创业者,在现当下的条件下,依靠开设网店创业,恐怕存活率是极低的。但不少县域政府领导,最津津乐道的,是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能够开出几百家网店来。问题是,这些网店能够存活下来吗?这些网店有业绩提升吗?曾经就有一个市委书记就坦言,当地通过培训开设的网店,几乎半年后成为“僵尸店”有七八成。但很多地方将培训的考核指标之一,就定在能够培训后能够开出多少家店来。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商创业的渠道是很多的,不只是去平台电商开店,利用微营销、社区直供、APP、社交网红电商、直播等等,都是可能的创业渠道,培养网商比开设网店本身来得更重要。

“不以为然”八、以为打造了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就唤醒了本地企业的品牌意识

先营地域,再卖产品。在这一轮县域电商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积极的现象是,很多县域都在推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帮助更多小微企业上网出海,就必须“握成拳头出击”。诚然,在政府背书的支持下,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对当下的电商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只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的初心,是集中资源,形成核心产品的区域影响力,从而为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开拓市场,同时还能提升当地产品的价值。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归结到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不能完全取代了当地企业的规模化、个性化、价值化的发展。

“不以为然”九、以为在景区开设一个O2O展厅,就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发展,成为当下县域电商转轨换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长江以南一些有着丰富自然与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地域,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但什么是农旅融合?只是在旅游景区开一个农产品的O2O,恐怕是很表面的。我的理解,是农带旅,或者旅带农,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发展。赵志强有一个形象表述“找得到、买得到、玩得好、带得走”。我个人的理解,“农业游”、“乡村游”、“周边游”等本质上都可以归属到农旅融合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的兴起,以民宿带动属地农产品销售,或者以涉农体验的目的地旅游,都是农旅融合。人来了,才是最大的生意,不是吗?

此外,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溯源等等领域,还有一些“不以为然”。因为自己在这两块基本不涉足,作为一个外行,就不去评价“内行的事”了。

今天说这些“不以为然”,是期待有一天大家都能够“深以为然”。

(作者系云飞鹤舞集团董事长 莫问剑)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关于县域电商,九个“不以为然”切知!

高品质食材供应,不负自然不负卿代理下单
喜欢 (0)or分享 (0)

招代理,咨询微信:nongteyp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