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易家】专注优质农特产品供应,汇聚各地优质产地资源,热销/爆款/应季农特产品源产地直发, 客服微信:nongteyp

《民银智库研究》第76期: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及风险提示

农话微谈 农行天下 1696℃ 0评论
招代理,咨询微信:nongteyp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较好,为农业稳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平稳下降。2016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占GDP比重为8.56%,比上年减少0.44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2016年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渐显现,农产品供求总体平稳,出口稳步增长,进口快速增长。预计未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中低速区间,整体呈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趋势。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行业运行以及投融资状况,展望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提示了相关风险。

目 录

一、我国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1. 政策环境

2. 经济环境

3. 国际环境

二、我国农业运行情况分析

1. 农业运行总体情况

2. 国内农产品供求分析

3. 农产品进出口分析

三、我国农业投融资状况分析

1. 投资状况分析

2. 融资状况分析

四、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 行业供求预测

五、风险提示

1. 自然灾害风险

2. 调控政策风险

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冲击风险

4. 市场炒作风险

5. 农业“走出去”风险

一、我国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1.

政策环境

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综合来看,2016年以来的农业相关政策,无论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还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均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开展。

2016年以来的农业政策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优化农业结构

重点支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以及食品安全、农产品品牌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发展。

(2)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围绕 “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农业部等相关单位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3)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创建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加大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力度;启动科技创新能力条件、现代种业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研发和安全监管;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开展农业物联网项目试验示范;加强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

(4)加强“十三五”规划编制

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是国家层面的第一个农业现代化规划,也是指导“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农业部编制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等几十个专项规划。

(5)深化农村改革

2016年以来,中办、国办出台意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部积极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并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6)推进财政支农政策改革

近年来,中央财政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农业补贴、价格支持、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农业补贴改革方面:全面实行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实施渔业成品油价格补贴改革,探索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农业产业融合;价格改革方面:开展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实行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生态保护方面:在坚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重大生态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探索资源的保护利用机制,推动耕地保护利用,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7)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到2020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建设“生产+加工+科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面对面对接融合;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

(8)推进农业国际化

鼓励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生产基地、加工仓储物流设施等,支持建设农产品出口跨境电商平台和境外展示中心;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

2.

经济环境

(1)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2016年,国内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恩格尔系数为30.1%,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稳”的格局更加巩固,“好”的态势更加明显:GDP同比增长6.9%,与一季度持平,经济增速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宏观经济指标向好,为农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2)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刺激农产品消费

2016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增速快于城镇。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实际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实际增长6.2%。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实际增长7.4%。

(3)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利好乳品等消费品行业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公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16年,我国新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比2011-2015年平均新出生人口多出142万人。新出生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农产品需求,特别是对婴幼儿奶粉等产品的需求。据估算,每年将新增加万吨以上纯奶粉的需求。

(4)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转型迎机遇

2016年,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步增加。同时,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2016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由于城镇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小规模生产经营,转向非农产业,为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带来了便利。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如土地入股、大田托管、联合经营等形式增添了动力。

(5)国际能源价格跳升,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深化并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大背景下,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已成为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2016年,油价录得2009年来最大年度升幅,全年跳升近50%。农产品价格与国际能源价格高度相关,受此影响,全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4%,为5年来最大涨幅。

3.

国际环境

2016年,全球主要农产品供需格局宽松,价格呈下行趋势。2016/2017年度(7月到次年6月,下同),全球谷物产量26.09亿吨,比上年度增长2.91%;总消费量25.68亿吨,同比增长2.16%;期末库存6.899亿吨,同比增长4.6%;库存消费比为26.6%,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高点。

2016/2017年度,全球稻米产量5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54%;总消费量5亿吨,同比增长1%;期末库存1.71亿吨,同比下降0.05%;库存消费比为33.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016/2017年度,全球小麦产量7.6亿吨,同比增长3.38%;消费量7.32亿吨,同比增长2.83%;期末库存2.4亿吨,同比增长9.25%;库存消费比为32.80%,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处于五年来最高水平。

2016/2017年度,全球粗粮产量为13.49亿吨,同比增长3.14%,总供给量为16.18亿吨,同比增长2.26%;消费量为13.37亿吨,同比增长2.25%;库存2.79亿吨,同比增长3.75%;库存使用比为20.6%,较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

2016/2017年度,全球大豆产量3.13亿吨,同比下降0.89%;总供给5.24亿吨,同比下降0.22%;总需求量为4.46亿吨,同比下降1.1%;库存0.77亿吨,同比增长3.8%;库存使用比为17.25%,比上年增加0.78个百分点。

二、我国农业运行情况分析

1.

农业运行总体情况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稳定下降,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016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63671亿元,同比增长3.3%,占GDP比重为8.56%,比上年减少0.44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为21987亿元,增速3.5%,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针对粮食等部分农产品出现阶段性过剩、国内库存水平高等实际情况,2016年我国在玉米等非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在南方水网地区引导并管控生猪养殖,取得积极成效。

粮食生产方面: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明显增加。2016年除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外,国家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增加到10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镰刀弯 ”和黄淮海17个省区的121个试点县,引导农牧民改种优质饲草料677.9万亩。2016年,豆类种植面积971.1万公顷,同比增长9.5%。受此影响,大豆产量快速增长,2016年共生产大豆1729.4万吨,同比增长8.8%。

大宗农产品生产方面:棉花、糖料持续调减。自2012年以来棉花持续减产,2016年产量为534.3万公顷,同比下降4.6%。棉花的持续减产,对于国内棉花去库存和改善棉花供求关系具有积极影响。糖料方面,2016年持续第3年减产,全年产量12299万吨,同比下降1.6%。糖料的减产促进了国内食糖供求关系的改善和合理价格水平的恢复,为食糖去库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国内农产品供求分析

(1)粮食作物供求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1万公顷;粮食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减产0.8%。一方面,国家引导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使得玉米产量下降。同时,调低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引导调减早稻播种面积,是稻谷减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2016年自然灾害频发,与2015年相比明显偏重,导致粮食减产。

2017年,受国内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低产地块及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逐渐退出小麦生产,以及气候因素导致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下降等影响,夏粮播种面积下降。

(2)经济作物供求分析

油料产量总体稳定,消费增速放缓,价格企稳回升。2016年,油料种植面积1412万公顷,增加8万公顷;油料产量3613万吨,增产2.2%。2016年,全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3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同时,油菜籽、花生仁平均价格均不同程度下跌。

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消费低迷,价格出现短时异常波动。2016年,受2015年棉价低迷,新疆棉区极端自然灾害影响,2016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继续下滑。

糖料生产连续第2年减产,消费同比略涨,食糖价格大幅上涨。2016年,受前期糖料收购价格低迷、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糖料种植意愿下降。全年糖料种植面积为168万公顷,减少6万公顷;糖料产量12299万吨,减产1.6%。2016年,食糖消费量1520万吨,同比增长0.7%,增速比上年放缓1.3个百分点。2016年,受国内外食糖供需形势影响,食糖价格大幅上涨。

(3)畜禽及乳制品供求分析

猪肉产量连续两年下降,消费量小幅下降,价格创历史新高。2016年,猪肉产量5299万吨,下降3.4%,连续两年下降,为近5年来产量最低年份。2017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先降后升,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全国居民猪肉人均家庭消费量20千克,同比下降0.6%。全年猪肉平均价格为29.42元/千克,同比上涨19%。

牛羊肉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牛肉价格基本稳定,羊肉价格走低。2016年,牛肉产量717万吨,增长2.4%;羊肉产量459万吨,增长4.2%。牛羊肉供给持续增长得益于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对草食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牛肉消费量775万吨,同比增加3.8%;羊肉消费量481万吨,同比增加3.9%。牛羊肉消费量增加的原因,一是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二是西餐文化在中国餐饮习惯中的渗透,导致国内消费牛羊肉的消费群体也在扩大。2016年以来,牛羊肉平均价格呈下跌趋势。

禽产品供给、消费稳步增长,价格震荡下行。2016年,禽肉产量1888万吨,增长3.4%。禽蛋产量3095万吨,增长3.2%。2016年,禽肉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人均消费量13.8千克,同比增长4%。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禽肉替代消费增加;二是2016年未发生重大疫情,居民消费信心较强。2017年以来,受近两年禽蛋禽肉高价刺激和2016年以来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回落影响,鸡蛋价格一度跌至近10年最低水平,禽肉价格一度跌至近3年最低水平。

奶业生产形势较为严峻,乳制品消费量仍然保持增长,生鲜乳价格先降后升。受国际奶价低迷、国内“奶剩”影响,我国奶牛养殖业2016年延续了前两年的低迷,五成以上奶牛养殖业亏损。

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上涨。2016年,我国渔业开局良好,转方式调结构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水产品产量6900万吨,比上年增长3.0%。伴随居民收入的提高,水产品消费需求层次不断上升,并对水产品流通加工方式提出新的挑战。2016年,水产品平均价格为17.39元/千克,同比上涨8.1%。2017年1-4月,水产品平均价格为21.6元/千克,同比上涨31.2%。

3.

国内农产品供求分析

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845.6亿美元,同比下降1.6%。从近1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率来看,出口额波动幅度小于进口额,反映了农产品出口额抗跌程度强于农产品进口额。

(1)行业进口分析

由于国内粮食、棉花等库存充足,进口需求减弱,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继续低迷,我国农产品进口延续了2015年的下降趋势。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口1115.7亿美元,同比下降4.5%,这是继上年负增长后的第2次负增长,农产品进口额为近5年来最低值。2017年以来,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进口结构方面:2016年,前三位进口农产品分别为食用油籽、畜产品和水产品,分别占农产品进口额的33.2%、20.97%和8.4%。

进口来源区域分布方面:北美洲再次超过南美洲成为我国农产品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亚洲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除欧洲外,我国从各洲进口均呈下降态势。

2016年,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居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前5位,份额分别为21.5%、17.2%、6.0%、4.8%、4.0%。其中,从美国进口主要农产品为大豆、粮食、畜产品;从巴西进口主要农产品为大豆、畜产品、食糖;从澳大利亚进口主要农产品为畜产品、棉花;从加拿大主要进口农产品为食用植物油和粮食;从新西兰主要进口农产品为乳制品、羊肉及其副产品、羊毛。

我国农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山东和江苏。2016年,五个省市进口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合计达726.8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5%。

(2)行业出口分析

201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出口额729.9亿美元,同比增加3.3%。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3.0%。

行业出口结构方面:2016年,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为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额的28.41%、20.17%、9.78%和7.73%。2017年上半年,水产品、蔬菜、畜产品、水果分别占农产品出口额的28.2%、20.8%、8.4%和7.8%。

出口市场区域分布方面: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欧洲为第二大出口市场,对南美洲出口增幅较为明显,而对非洲出口则再次出现下降。从出口市场排名看,日本、中国香港、美国、韩国、越南为中国前五大出口市场。我国向日本主要出口产品为畜产品、水产品、豆粕;中国大陆向香港主要出口农产品为畜产品、水产品;我国向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有蔬菜和水产品;向越南主要出口农产品有蔬菜、水果。

2016年,我国各省份农产品出口额列前十位的是: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云南、江苏、广西、河南、上海。

(3)进出口平衡分析

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845.6亿美元,贸易逆差385.8亿美元,同比减少16.5%。2017年上半年,贸易逆差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34.3%。贸易逆差的农产品主要有食用油籽、畜产品、谷物、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2017年上半年,上述农产品贸易分别逆差199.8、94.5、29.3、26.2、12.9、7.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水产品。2017年上半年,蔬菜、水产品分别实现顺差70.2、47.3亿美元,水果贸易则由上年的顺差变为逆差。

三、我国农业投融资状况分析

1.投资状况分析

(1)农业投资规模总体下行,民间投资占主导地位

201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行,增速比上年降低10.7个百分点,但仍呈现增速较高、下行趋稳的显著特点。2017年上半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8694亿元,同比增长16.5%。

《民银智库研究》第76期: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及风险提示

从资金来源性质看,在农业投资中,民间投资15039亿元,占80%,主导地位十分明显。2016年农业民间投资增长18.1%,增速低于上年15个百分点,表明在整体经济压力下,农业民间投资面临巨大挑战。201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类型企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3731亿元,占农业全部投资的20%,投资增速为34.9%,高于上年16.2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农业投资中民间投资7691亿元,占88%,增速为15.27%。

(2)行业投资结构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种植业投资高位增长。2016年,种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仍然是农业最主要的投资领域,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44.9%,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2016年种植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30.4%,是农业五大行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2017年上半年,种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836亿元,同比增长20.9%。

二是林业投资增速明显下降。2016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75亿元,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9.5%,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2016年林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41亿元,同比增长11.9%。

三是畜牧业投资增速下降。2016年,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344亿元,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23.5%,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2016年畜牧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9.6个百分点,是农业五大行业中增速最慢的行业。2017年上半年,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286亿元,同比增长9%,呈现增幅回落态势。

四是渔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投资新热点。2016年,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85亿元,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4.76%,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2016年渔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1.8%,增幅比上年上升4.4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39亿元,同比增长22.6%,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五是农林牧渔服务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2016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935亿元,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为17.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2016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2.4%,增幅比上年回落近14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09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继续呈下降态势。

《民银智库研究》第76期: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及风险提示

(3)区域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一是中部地区农业投资规模大、增长快。2016年,中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759亿元,占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8%,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26.5%。

二是西部和东部地区农业投资增长较快。2016年,西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016亿元,占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9%,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25.3%。东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650亿元,占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6%,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26.5%。

三是东北地区农业投资速度最慢,但摆脱了负增长态势。2016年,东北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在2016年第一季度,东北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3.9%,此后不断加强对调结构政策的适应力度,至第三季度变负为正,稳定增长趋势明朗。

(4)行业投资将呈现五大趋势

一是产业融合类项目成为投资亮点。农业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电商、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将是投资热点。在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受到热棒。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了“生产+科技+加工”等要素,具有较强的协同竞争力。目前,国家已认定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望成为农业投资的热点区域。

二是草食畜牧业项目有较大市场空间。在国内农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市场热点项目并不多,但是草食畜牧业尤其是肉牛项目有望得到市场青睐。特别是从国外进口母牛、在国内繁育的肉牛全产业链项目,通过整合优化国内外资源要素,将重塑我国肉牛产业体系。

三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有望产业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都是国家鼓励的项目,其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适应当前我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造成的环保压力也最大,最有可能成为产业化的项目。

四是农业海外投资将升级。我国农业“走出去”长期以来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成功的项目并不多见。而且,我国农业“走出去”多表现为买地的形式,在乌克兰、中亚、俄罗斯远东、非洲、东南亚均有我国农业企业买地的行为,甚至在澳大利亚也出现了较大的中企购买大型牧场的案例,项目真正盈利的并不多。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层次正在不断提升,并购成为大型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式,如广东农垦收购泰华树胶公司,有望将其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企业;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并购瑞士杀虫剂和种子巨头先正达。可以预期,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将由买地为主的行为向并购港口、加工、种业等产业链前后端为主的行为转变。

五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17年内,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22260.0亿元,同比增长18%左右。预计到2020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43470亿元,同比增长24%左右。

2.融资状况分析

(1)中央财政支持农业投入稳中有增

2016年,中央财政农业投入规模达到4585亿元,同比增加6.9%。其中,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仍然是最大规模的财政支农资金,资金总量为2002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农投入的43%;目标价格补贴成为财政支农投入的新亮点;中央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明显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成为中央财政支农的新方向之一;其它类财政支农投入资金规模,如粮食风险基金、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规模保持稳定。

《民银智库研究》第76期: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及风险提示

(2)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力度不断增强

一是农村贷款增速回升。2016年末,农村贷款余额23万亿元,比上年末净增1.39万亿元,同比增长6.5%,增幅为近5年来最低值,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净增额比上年下降7800亿元。2017年6月末,农村贷款余额24.39万亿元,同比增长9.5%。

二是农户贷款较快增长。2016年末,农户贷款余额7.08万亿元,比上年末净增0.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净增额比上年增加1400亿元,表明在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户贷款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幅。2017年6月末,农户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三是农业贷款低速增长。2016年末,农业贷款余额3.66万亿元,贷款余额净增1500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为近5年来最低值,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2017年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5.3%。

四是农业融资规模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虽然农业贷款余额持续增加,但占全社会贷款余额比重仅在3.4%左右。从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增加值比值看,农业融资规模近2年还有所下降,由2014年的58.28%下降至2016年的57.48%。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农业融资规模仅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1/3,农业融资规模还相对不充足,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等问题较为突出。

五是金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进展。截至2016年年末,农业银行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贷款余额达528亿元,较年初增长43.2%。邮储银行研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新型产品,截至2016年末,已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545亿元,近两年的年净增额均超百亿元。

五是金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进展。截至2016年年末,农业银行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贷款余额达528亿元,较年初增长43.2%。邮储银行研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新型产品,截至2016年末,已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545亿元,近两年的年净增额均超百亿元。

六是互联网金融正加快进入农业领域。因风险难防控、收益预期难评估、可抵质押物难提供等行业特殊性,农业领域获得银行贷款难度依然较大,互联网成为加速金融支持农业领域的有效途径。目前,京东金融已发布农村金融战略,构建全产业链、全产品链的农村金融服务。

(3)资本市场投融资较为活跃

一是社会投资热衷于畜牧和肉制品加工项目。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张、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社会资本关注的热点逐渐向农产品价值较高或需要深度挖掘农业附加值的领域集中。根据投中信息数据库统计,2016年肉制品领域融资案例11个,投资规模70亿元;畜牧养殖融资案例11个,投资44亿元;园艺种植融资案例15个,投资规模36亿元;果品种植融资案例6个,投资32亿元;饲料加工融资案例10个,投资规模31亿元;谷物种植融资案例18个,投资规模31亿元;生猪饲养融资案例26个,投资规模28亿元;植物油加工融资案例5个,投资规模20亿元;油料种植融资案例2个,投资规模19亿元。众多投资机构表示对农业领域投资充满信心,农产品电商、农用机械、农药化肥、育种、休闲农业等是其未来投资重点领域。

二是并购成为资本市场进入农业领域的主要方式。在投中信息数据库统计的农业领域融资案例中,2016年并购交易案例117件,交易金额230亿元,分别占总融资规模的72%和57%。收购、合资、增资、吸收合并、股份回购、管理层收购等活动较多,其中,收购交易占并购总金额的78%。2016年农业领域最大收购项目是广垦橡胶收购素华树胶项目,交易金额达到17亿元。另外,农业领域上市、风险投资融资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25亿元和47亿元,分别占总融资规模的31%和12%。

(4)农业领域PPP开始试水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背景下,四川、山东、云南、福建等地大力推广农业PPP模式试点,积极试行“企业投资为主、政府配套为辅、农民适当自筹”的农业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入粮食仓储设施、土地整理、渔港、智能温室、现代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等领域。各类企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合资、组建农业产业基金等方式积极扩大对农业项目的投资规模,并利用资金聚集有效带动促进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与市政、水务类项目相比,农业PPP项目数量不多,投资的规模和范围有限,主要集中于渔港、农业科技、休闲农业、智慧农业(000816,股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

(5)财政支农政策正在经历改革

财政支农政策改革将着力在“整合”“撬动”方面下功夫。“整合”就是尽可能地将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尤其是县一级整合使用。“撬动”就是更多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贴息、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更多地引导金融资金支持农业发展。从投入方向看,2017年财政支农政策的变化在于新增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奖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信息进村入户等支出方向,加大了耕地休耕轮作、秸秆综合利用、耕地农机深松整地等投入力度,产业园、农业废弃物利用、信息化是财政支农政策的新方向,耕地地力保护则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重点。

(6)农业信贷将重点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服务对象聚焦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以及国有农(团)场中符合条件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单户在保余额控制在10万-200万元之间,对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地区可适当放宽限额,但最高不超过300万元。重庆农担公司、安徽农担公司等已经形成了“劝耕贷”等成熟的农业担保模式,有望得到复制推广。可以预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开展将是近期农业信贷的一个突出亮点。

四、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1.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规模化加速

2011-2015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66亿下降至2.19亿人,年均下降800万人以下。在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减少的背景下,劳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由9亩上升至11亩。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也在快速上升。可以预见,中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还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下降,带来的将是农业规模化加速发展。

(2)机械化快速发展

粮食作物向全程机械化延伸,即耕种收环节向田间管理环节延伸,特别是深松深耕作为保护耕地地力的作业方式,得到政府鼓励和资金支持;全面机械化由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向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生产机械化拓展;机械化水平向精准化方向提升,将带来农机具的更新换代需求。

(3)种养结合成为必然要求

一方面,当前,种植业化肥施用量过多,带来产品品质下降;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废弃物难以处理,导致畜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解决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瓶颈问题,种养结合是必然趋势。以种植承载力定养殖量、以养殖结构定种植结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全产业链成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

在劳动力、地租成本持续上升和国际农产品低价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全产业链有助于解决当前农业低效、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农业向休闲功能拓展,农产品向加工产品增值,有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也有利于农民从二三产业增值中分享利润,是国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鼓励的发展方向,将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2.行业供求预测

(1)行业供给预测

从未来十年看,农产品供给量受效益因素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增产也受科技创新因素的影响,同时年度供给状况则受到天气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家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实际已经考虑效益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科技创新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规划目标值也反映了政策导向,对于预测行业供给具有很强参考意义。根据国家编制“十三五”涉农规划确定的目标值,可以将我国农产品未来十年的供给状况分为四类:

一是稳定类,主要是稻谷、小麦等口粮作物。由于要确保口粮绝对自给的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所以国家将主要政策倾斜于稻谷、小麦等口粮作物,仍然在这两大粮食作物上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了这两大口粮作物的基本收益,所以面积将保持稳定,未来供给也将保持稳定。

二是减少类,包括玉米、棉花、糖料、水产品。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国家规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调减棉花种植面积约700万亩,调减糖料面积约200万亩,这三类作物都是当前高库存品种,种植效益偏低,受前些年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当前供给量过多,需要调减,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所以未来几年年度产量都不会超过“十二五”水平。调减水产品供给的目标值主要是受制于自然资源制约,近海渔业资源衰减,使得政府提出了水产捕捞量零增长的目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国家提出了长江水域生态保护的战略,要求降低捕捞强度,也要求降低近海等水域的养殖强度,提出了水产品产量减少约100万吨的目标。

三是低速增长类,主要是畜产品,包括猪肉、奶类。国家规划在“十三五”时期,猪肉产量年均增长1%,奶类产量年均增长1.16%,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养殖业处于波动之中,规模化比例不高,散户退出的意愿强烈,同时环保压力导致多地开始限养,限制了猪肉、奶类产品供给量过快增长。

四是快速增长类,主要有大豆、牛羊肉。在此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大豆被视为重要的增加作物,“十三五”时期规划增加约4000万亩。豆制品在食物营养中受到关注,同时大豆作为养地作物,和玉米进行轮作,有助于保护耕地地力,所以国家希望大力发展大豆产业。牛羊肉由于价格较高,养殖效益较好,受到养殖户的青睐,各地发展肉牛肉羊积极性较高,“十三五”时期规划分别增加100万吨和60万吨。

《民银智库研究》第76期: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及风险提示

(2)行业需求预测

从未来十年看,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规模和收入效应,对于中国而言,城镇化是推动农产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既有收入效应,又有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效应。从2015年城镇人口人均食品消费量与农村人口人均食品消费量的差异看,中国农产品需求空间可以划分四大类,其中草食畜产品、水产品、水果的需求量将会显著增加。

一是具有较大需求空间的农产品,主要有牛肉、奶类、水产品、干果、水果、羊肉。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结构也会向城镇人口消费结构转变,草食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这三大类营养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的需求增长空间较为广阔。

二是具有一定需求潜力的农产品,主要有豆类、禽类、蛋类、蔬菜。这些农产品的城乡消费习惯已经相差不大,需求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主要是依赖人口增长,收入增长效应并不明显。

三是需求保持稳定的农产品,主要有猪肉、食用油、食糖。这些农产品的城乡消费习惯已经一致,未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些农产品的需求将不会明显增长。

四是需求低速增长的农产品,主要是口粮。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减少。预计未来10年稻谷需求量年均增长在0.5%以内,新增来自于人口增长和加工用途。预计未来10年小麦需求量年均增长0.7%以内,新增来自于饲料消费、工业消费,普通小麦需求将有所减少,优质小麦需求将明显上升。

(3)行业价格预测

从未来十年看,中国农产品由于政策重视程度、进口依存度、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价格变化也大体呈现出几种类型:

一是政策稳定型,这类农产品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撑,价格基本上保持平稳,主要有稻谷、小麦。预计稻谷价格将在最低收购价格左右小幅波动,大米价格总体稳定。预计小麦价格将在最低收购价左右小幅波动,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优质专用小麦价格上涨将使得优质小麦和普通小麦的价差有所扩大。

二是进口影响型,包括大豆、油料、棉花、糖料等产品。由于产品进口量大,我国已经没有该类产品的定价权,国内价格波动实际上是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反映,因而价格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国际主产区天气状况、物流状况、国际政治、贸易状况、金融投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是周期波动型,主要有猪肉、禽肉、禽蛋。由于产业组织发育不完善,规模化还没有占据绝对比重,散养户大进大出,从而对产业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畜禽养殖自身从繁育到出栏也有一定的周期,从而使价格形成周期性的波动。

(4)行业进出口预测

从未来十年来看,农产品进出口预计呈现如下趋势:

稻米进口下降、出口增加。随着国内稻谷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状况略有改善,将抑制大米进口增长,预计2026年中国大米进口约250万吨,同时中国大米将开拓非洲市场,预计2026年中国大米出口量约150万吨。

小麦进口持续增加。随着国内对优质小麦消费的持续增长,未来中国小麦产需缺口逐渐扩大,进口量将逐渐增加,预计2026年中国进口小麦约300万吨。

玉米进口先降后升。未来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玉米处于供大于求、去库存阶段,玉米进口量将会下降。后期,虽然中国玉米供求关系调整后,由于中国畜牧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仍将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从长期看,中国的玉米进口量还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大豆进口量将维持高位。虽然国内大力提倡发展国产大豆,并将大豆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物加以支持,但是国产大豆主要市场在食品,而进口大豆主要市场在榨油,二者并不直接竞争,所以大豆进口量仍将维持在8000万吨以上。

油料进口小幅增加。未来,随着国内油料品种改良、机械化水平提升、生产成本下降,国产油料竞争力将有所提高,但受资源约束,以及养殖业对蛋白粕产品的需求,中国油料进口量仍将小幅增加。

棉花进口将保持稳定。中国棉花年度产需缺口仍然较大,在去库存达到正常水平后,进口棉花将是中国棉花年度供需缺口的重要补充渠道。但由于棉纱进口的替代效应,预计棉花进口量不会有过多增长。

食糖进口将保持稳定。由于食糖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国内外价差减少,配额外进口糖无利可图,中国食糖消费量将达到稳定水平,食糖进口能够有效弥补国内食糖产需缺口,食糖进口量将保持稳定。

猪肉进口持续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猪生产成本及生产效率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国内外价差仍将长期存在,欧美主要猪肉出口国以及南美洲国家将加大对中国猪肉市场的开拓,这些都将刺激中国猪肉进口。

牛肉进口持续增加。牛肉的国内外价差继续存在,进口优势依旧明显。受益于国内需求拉动和积极的贸易政策、屠宰用商品活牛进口及跨境生鲜电商贸易的不断发展,牛肉进口量还将持续增加。

羊肉进口趋稳。国内外羊肉价差仍然存在,进口优势还将继续,但受消费习惯影响,羊肉进口量将保持稳定。

奶类进口继续增加,产品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受国内外价差和需求提升双重推动,中国奶制品进口仍将增加。但“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的落地,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奶粉进口需求,但是液态奶进口将快速增长。

水产品出口总体平稳,进口需求显著增加。由于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水产品出口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未来出口转内销将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进口高品质水产品逐渐受到国内消费者青睐,冷冻产品的形式也被消费者所接受,因此未来食用水产品的进口需求将显著增加,水产品贸易顺差将逐渐缩小。

五、风险提示

1.

自然灾害风险

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经营有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将造成地区农业经济的巨大损失,而其带来的产量的大范围变化则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供需格局以及价格变动;另一方面,持续性的气候条件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等,还可能长期影响地区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2.

调控政策风险

一是市场价格调控政策风险。特别是蔬菜、猪肉等鲜活农产品,价格过低、过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此时,政府极有可能干预,采取价格支持政策,或者采取限价政策,进而对农产品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进出口贸易调控政策风险。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正成为农产品主产国关注的热点市场,不断试图进入中国市场或扩大市场占有率。如肉类主产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一些出口市场的调控政策,也会对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如蔬菜、水产品等,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冲击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的风险高发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粗放性,导致农民普遍缺乏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水平以及设施装备。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安全的监督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部分不合格、甚至虚假的农产品进入流通体系,更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依照经验来看,一旦较为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对企业甚至行业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因此,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应当对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4.

市场炒作风险

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具有能源属性(生物能源)和金融属性。因此,农产品市场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与高点相比,还处于低位运行,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打压态势。但是,一旦金融投机资本进入,市场价格也有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

5.

农业“走出去”风险

海外投资一直是高风险领域,农业海外投资风险更高。因此支持农业“走出去”时,要警惕以下四种风险:一是东道国政治风险。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资源丰富,但是政治环境不稳定,政局变化大。如2007年年初吉林与菲律宾农业部签署了在菲律宾开垦土地的协议,当年9月就因菲律宾国内的政治因素而宣布暂停协议。二是东道国贸易保护主义风险。部分国家对于我国农业投资防范心理较重,特别是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三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风险。农业“走出去”的项目建设和生产周期较长,农产品价格、汇率波动较大。四是国外对投资者购买或租赁土地设定限制越来越多。如2015年11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外资并购法》修正案,下调农业土地外资审查限额至1500万澳元,农业综合开发限额下降至5500万澳元,加大了农业对外投资难度。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民银智库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民银智库研究》第76期: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及风险提示

高品质食材供应,不负自然不负卿代理下单
喜欢 (0)or分享 (0)

招代理,咨询微信:nongteyp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