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终端下单/代理代销
代销适合宝妈/美食分享/想做副业等,无需铺货
只有1%实现了盈利,但各方热度有增无减,对其前景相当看好
要么亏损,要么巨亏。
以此来概括风起云涌的各类电商平台,毫不为过。但巨大的空间和市场预期,以及资本的追捧,仍像兴奋剂一样注入各类平台的血管中,刺激着他们本已相当兴奋的神经。
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面向C端的,面向B端的,综合型的,垂直型的……各种模式的电商平台对生鲜领域轮番轰炸,在过去的2015年,这种热度有增无减。尽管目前看来,绝大多数电商平台还没有盈利的迹象,但各方对其预期还是相当看好。这依然是一个被资本看好的领域,在他们的眼中,继续烧钱一定能烧出一片新天地。
●生鲜蛋糕的诱惑
2015年3月份的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7%巨亏,88%略亏,4%持平。在生鲜电商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产品标准化缺失、冷链宅配难、消费者信任度差。
这一组数据,与时下一片火热的生鲜电商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但即便如此,仍挡不住生鲜电商对从业者和各方资本的巨大诱惑。
生鲜电商是一块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大蛋糕,也是国内电商领域内最后的“处女地”之一。电商巨头进入、各路VC追捧都表明了生鲜电商这一业务形态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赛富基金合伙人阎炎曾表示:生鲜电商在初期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其后发的增长势能将非常惊人。
麦肯锡也传递出乐观的信号,其在《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用户在一年中平均购买生鲜的次数为24次,排在常温食物、游戏类产品和电子票务之后,位列第四,若是只看实物类商品,则可排名第二,需求明显、潜力巨大。
同样是生鲜电商平台,与面向C端普通消费者的模式不同,还有一类是面向B端的,对于这类平台来说,市场空间同样相当广阔。
在面向B端的电商平台中,其客户很大一部分是餐饮终端,而在2015年2月份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餐饮市场和2015年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2014年全国餐饮收入27860亿元,2015年中国餐饮业将迈入3万亿元新时代。据此推算,其食材采购规模就会高达8000亿元,而对于中小餐馆来说,食材采购是一个高频高额的刚性需求,商家几乎每天都需要采购,复购率高,黏性强,流水大。
如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供应链进行优化升级,那么其背后隐藏的商机可想而知,而且餐饮仅仅是B端客户中的一类,还有很多传统流通渠道中的小批发商,也是重要的客户。由此可见这类电商平台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前景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生鲜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类型也是千差万别。如前所言,按照其针对的客户类型,可以广义上分为2C和2B两种;而按照平台上的产品涵盖范围,又可以分为综合型和垂直型。
作为电商领域的最后一块肥肉,面向C端市场的生鲜电商从2012年开始便进入快速发展期,几年来这种热度有增无减。
电商巨头都在布局生鲜业务,天猫、京东、亚马逊、顺丰优选、一号店、我买网等综合型电商无一缺席。同时,垂直型生鲜电商也很受资本关注。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相继拿到数千万美元融资,华为荣耀前总裁刘江峰辞职创办的生鲜电商DMall尚未上线已获亿元天使投资。
虽然目前生鲜电商市场上玩家众多,但天猫占据了明显的份额优势,数据显示其渗透率达到43.8%,其后三名分别是京东、天天果园和顺丰优选,渗透率介于11%到15%。
从中不难看出,用户渗透率的前五席几乎都被综合型电商占据。综合型电商做生鲜有几个明显的优势,包括流量积累带来的入口优势、品牌积累带来的信任感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沉淀等,这些都是大部分垂直型生鲜电商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垂直生鲜电商也并非不被关注。在2015年5月份,天天果园就获得来自京东领投的7000万美元C轮融资。其他很多垂直生鲜电商平台也都颇受资本市场青睐,估值甚高。
在2014年还涌现了一批面向C端市场的半成品食材电商,如青年菜君、蔬客配达、新味和绵绵生活等,虽然这类平台在需求真实性、购买频次、客单价、配送成本等方面一直受到质疑,但挡不住其估值日益提高的现实。
如果说2012年是生鲜食品电商元年,那2014年可以称得上是生鲜食材电商元年,一年多以来,此类平台也在迅速崛起。尽管食品和食材只有一字之差,但其目标群体、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与面向C端的生鲜食品电商不同,此类平台的目标群体是小商户,是B2B的模式。正如冻品在线创始人林志勇所言:“我们的客户群是菜市场商贩、麻辣烫、烧烤店、火锅店、中小食堂和中小餐饮等。”如果说生鲜食品电商是为了满足吃货的需求而存在,那么生鲜食材电商就是为重塑食材供应链而生的。
一年多的时间内,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平台,如冻品在线、冻品互联、天平派、有菜、链农、美菜、小农女、大厨网和饭店联盟等。
●烧钱继续,静待涅
虽然生鲜被认为是黏性高、重复购买率高的品类,很多综合型电商平台布局生鲜也是希望通过生鲜的这些特点来提高用户对自身平台的黏性。但《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已形成高频购买习惯的用户并不多:一周买一次(或更多)的用户占12.4%,半月买一次的用户占11.1%。目前,偶尔购买的用户占大多数,高达65.8%。
生鲜电商要想迎来真正的爆发,还需要些时日。除了使用率不高,用户对生鲜电商最显著的“低价”诉求也和电商平台的初衷相左。调查数据显示,45.2%的用户在网上购买生鲜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更实惠,然而生鲜本身却面临比其他品类更高的运营成本,生鲜电商希望的,也是通过提供优质和稀缺的食材来提高商品的溢价能力。
不过对于未来的成长空间,生鲜电商还是值得看好的。虽然目前生鲜电商尚未进入到大规模普及阶段,在网上购买过生鲜的用户也仅占24.5%。但却有将近半数的用户表示未来有兴趣尝试,这部分用户就是生鲜电商的潜在用户。完全不感兴趣的用户不足三成。可以说,生鲜电商在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上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目前,生鲜电商市场几乎是综合型电商平台的天下,天猫占据市场的绝对份额优势,京东和顺丰优选的市场份额也比较可观。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生鲜电商绝不仅仅是“巨人”的游戏,垂直型生鲜电商和新入局的小规模玩家还有很多机会。
一方面,生鲜电商市场巨大,足以容纳目前的所有玩家;另一方面,生鲜电商难度较高,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制造出相应的壁垒,就看如何选择与切入。对这些平台来说,做不了“大而全”,还可以做“小而美”。
当然,无论何种模式的平台,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可以肯定这种情况还将继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各类生鲜电商的“烧钱模式”也难以避免。
相关链接
国家强制性冷链标准或年内颁布 将完善跨区域物流体系
1月27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称将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明确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这是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快递、电商下乡。
作为涉农电子商务的重要形式,2015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60亿,预计2018年将达到1283亿。然而,蓬勃发展的势头却难掩生鲜电商大面积亏损的现实。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生鲜电商因自建冷链物流而令成本陡增。
有意思的是,这些生鲜电商选择自建物流的原因是现有冷链物流无法满足要求。天猫喵鲜生的总经理何春雷抨击生鲜电商与物流互相越位,导致冷链重复投资浪费社会资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透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强制性冷链标准正在制定中,最快或年底颁布。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家亦表示要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
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针对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出了多条解决方向。
《意见》指出,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同时,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写入其中。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生鲜电商继续“烧钱”,为何各方热度有增无减仍对其前景相当看好?
产品更新快,咨询微信:nongteyp
高品质农特食材供应,为您而挑剔!
招代理,有意代销请私聊
涵盖精品水果、健康早餐小吃、零食糕点、减肥食材、奶制品、豆制品、饮品茶酒、海鲜粮油、蔬菜菌类、肉类薯类、滋补养生品、服装鞋袜、护肤/美妆品、生活用品等高品质食材➕国内外大品牌·限时/限量秒杀品,手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