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易家】专注优质农特产品供应,汇聚各地优质产地资源,热销/爆款/应季农特产品源产地直发, 客服微信:nongteyp

农资电商拐点已至,云农场、一亩田能否拨云见日?

业内人说 农行天下 1262℃ 0评论
下单/代理,咨询微信:nongteyp
专注高品质食材和大牌秒杀品

颇受争议的农资电商

今天农业君给大家介绍下云农场、一亩田的运营模式。

与其将2015年视为农资电商元年,毋宁说是“试错”之年。不下水焉知水之深,经过一年井喷和试错,进入2016年,估计有为数不少的电商平台已萌生退意。一种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在于击中用户痛点,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农资电商给农民带来了极大便处。它除了通过互联网把化肥、种子、农药卖出去,还能解决农资常年生产集中使用;农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农业种植小农经济不对称的矛盾。小编了解到农资电商痛点主要体现在农技技巧、金融服务、农产品销售这三大方面。未来谁在这些需求和痛点上获得突破,谁就能胜出。然而当今的农资电商都没有从农民的需求出发,都是吸引农民来消费,以交易为主。未来应该从农民需求出发,按照他们的生产需求去服务。“农村电商应让农民成为互联网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电商或互联网提供的不是一个单项的服务,应该是整体的一站式服务,借助“互联网+”全面整合农业大数据,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科学的有效的服务指导。

有专家表示,随着土地流转带来种植业的集中、规模化养殖带来养殖行业的集中,散户机会成本高,纷纷退出,规模户成为主导,而农业规模户对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即农资一体化、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农业”成为可能,农业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个风口。曾有人指出农资电商将有万亿市场待去开阔,近年来也有不少企业对农资电商进行了投资。农资电商作为其中的一大分支领域,与农产品、生鲜电商的大热一样,如今,农资电商也步入“快车道”,辉丰股份等传统农资龙头也在加速布局,抢夺这一新蓝海。在互联网创新的时代,上市公司的炒作并非偶然,因为农资电商将是一个万亿级别市场,而背后是占国内人口70%~80%的农村消费人群。在巨大的行业空间下,阿里、京东、苏宁等嗅觉灵敏的电商大佬已经高调切入,而传统农资企业也在纷纷试水,尽管当前对于农资电商尚无清晰的主流模式,最终哪一模式能够脱颖而出也尚无定论,但农资电商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涉农电商企业对农资电商可谓是又爱又恨,在付出巨大心血外,还有可能要承担一无所获悲惨结局。

农资电商急需发展,云农场、一亩田为什么还要裁员?

云农场——裁员是为了更加完善整个业务体系

“云农场”正式成立于2014年2月,是由天辰云农场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的一家网上农资交易平台,主要为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农药、农机交易及测土配肥、农技服务等,其中自营和商家入驻比例大致各占一半。截止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山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份。2015年3月,云农场获得了极为看好农业前景的联想控股青睐,获投“千万美金”投资,此举被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陈绍鹏定位为“联想发掘平台级公司的一部分”。

云农场的经营模式被外界概括为“拉皮条”。云农场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线下办会和上门拜访的方式,吸引农资商家入驻;二是培育服务站点,原来农资批发商户通过加盟方式,入驻云农场,通常情况下一个站点的服务半径为2.5公里。在云农场发展的如火如荼时,2016年一篇名为“某农业电商巨头裁员800人”的文章在微信农业朋友圈广泛传播,文章内容直指2015年3月份获得联想控股千万美元投资的国内知名农资电商平台“云农场”,以调岗名义变相裁员,1600名员工将裁减掉800人,裁员幅度高达50%。后记者采访了云农场人力资源高级负责人。他表示这并不是裁员,不仅没有裁员,供应链、采购、数据分析、业务经营、质量管控等岗位1月份招聘工作还仍在进行中。为了吸引更多的精英加入云农场,云农场还在12月31日参加了大型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进行了公开招聘。该负责人说,近期确实有一部分员工离职,其中自动离职人员90余人,离职原因主要集中在:1、家庭及个人因素不能适应出差及驻外工作。2、不能适应公司业务布局而要求的区域调整。3、个人感觉工作压力略大,希望转型到其他行业。4、临近年底个别员工拿到了同行业企业新的offer。另外,还有34名员工因为业绩持续走低不胜任岗位要求被辞退, 这些人员加在一起总共有120余人,目前公司总在册人数1140余人,外部提到的裁员800应该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云农场旗下的业务有配肥、线上农资商城、云农宝(农业金融)、农技通(农业版的春雨医生)、乡间货的等所谓的一体两翼多羽布局。这样使得云农场服务比较广泛,没有可找重点发展。特色板块较难突破,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无法打通整条业务生产线。通过此次调整让各个业务体系打通了,尤其是线下人员所有业务体系都共享线下资源。这样一来不仅使各个业务体系更加高效,可以说这样的调整离云农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圈的目标又是一次重要的推进,另外从人员配置方面还能更加发挥人尽其才的目的,对于业务线进行的优化,无论是人力资源的挖掘上,还是提高效率上都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与其说云农场是裁员,不如说是为了让大家各显神通,明确各自职责,促进企业完善发展。

一亩田存在违规造假嫌疑需要采取“刮骨疗伤”

2015年8月28日晚,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微信公众账号胡浪球发布的一篇题为《出离愤怒!1秒钟开除2000员工!某农业互联网巨头想干嘛?!》的文章刷爆了微信圈。有知情人士透露称,此次裁员规模超过1500人,并还在不断扩大,而之前一亩田曾向媒体公开承认员工总数3000余人,这就意味着一亩田突然裁掉了至少一半的员工。

一亩田主要裁掉的是线下地推人员,这些人的职责是在线下发展供应商和采购商,发展种植大户、农产品代办(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等人成为供应商、签约供应商,发展农产品批发商成为采购商、签约采购商。一亩田为了“测试”大宗农产品的线上B2B交易的可行性(也叫试错),在对交易进行大力度的补贴的同时,还招募了大量的地推人员,说服更多的农产品采供方通过一亩田进行交易,准确地说是将大量原本线下的交易转移到了线上,试图教育市场、让用户先体验线上交易。

滴滴快的在进行“全民打车”、“1分钱打车”的补贴时,订单火爆,当补贴取消之后,刚性需求才浮出水面。同样,在高额的交易补贴刺激下,一亩田的交易量激增,确实达到了一天几个亿的量。而补贴下调之后,交易量明显下滑,在裁员和补贴取消之后,交易量更是进一步萎缩,但是依然有。这就说明,大宗农产品的线上B2B交易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多,一亩田更多被用作采供双方的价格参考、备选合作方的寻找,在代办和批发商、批发商与批发商之间并没有形成更多新的交易关系、而且这种交易关系对线上交易的依赖性并不强。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B2B电商存在平台型和自营型两种商业模式,一亩田属于前者。一亩田平台上,供应商可以免费展示产品信息,然而该公司的希望是,供求双方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把线下交易搬到一亩田平台上。把握支付环节,建立闭环,这也是该公司日后探索长期盈利模式的重要前提。有工作人员称几乎没有遇到过采购商通过平台采购的,相反大多是看到供应商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和电话,联系后在线下看货自行交易。他认为,农产品买卖双方没有走平台流水的必要。从柜台打款给公司,还要排队和交手续费,且公司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打款给供应商。这给交易环节增加了麻烦,他认为正是因此没有真实的流水。一亩田经过测试之后,发现方向错了,自然不可能继续烧下去,所以伴随着业务模式的调整,必然要裁员,这种裁员是出于发展的新需要、是为了新的发展而进行的,从发展和资本角度应该鼓励!

云农场、一亩田该如何顺势前行?

云农场——云科农服应运而生

互联网成为生产要素的基础上,云农场在创造新农业服务模式方面上进行了实践——云科农服应运而生。目前,云科农服可为用户提供科技农业增值服务的精准对接,通过细分客户需求,精准把握云农场用户体验及需求,收集与整合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服务、农技服务及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金融等综合业务,打造针用户的全程集成托管式服务,实现农资定制化、种地智能化,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生产。

除此之外,每天在云农场上的交易数据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整理,可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为加工企业提供目标农产品信息,为银行提供信用担保记录。大数据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中各体系独立运作、信息单一闭塞的情况,畅通农业与金融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亩田——接地气的数据服务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种植技术再好,也挡不住天气变化,旱涝保收是极其难的事情,一亩田的一线工作人员走入田间地头,和农民成为朋友,这样能够更快速地掌握一线的农产品舆情动态,也就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农产品行情了。不同于纯互联网电商的简单在线交易,一亩田要去掌握一线的数据,这样平台运营才会最大程度地帮助农民解决滞销等难题。

一线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是很关键的,用户的痛点解决需要先找到痛点用户,一亩田上的农产品交易大部分订单额度都在10万以上,农产品采购人员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很高。就像一亩田刚推出的神农图实时数据平台,要实时展示滞销、畅销、上市的数据,精准的滞销、上市等数据是需要走进田间地头的亲密接触,弯下腰,知辛苦,才知使命大。

在如此尴尬的农资电商背景下,云农场、一亩田的大举动裁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农业电商存在的弊端。裁员并不代表这两个企业公司面临倒闭,相反两大电商平台正是根据当前局势,对企业发展进行完善调整。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最终目的是希望在行业中变得更加强大、走得更远!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农资电商拐点已至,云农场、一亩田能否拨云见日?

高品质食材供应,不负自然不负卿代理下单
喜欢 (0)or分享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