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高品质食材和大牌秒杀品
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电商创业一直被视为创业的新蓝海,也是多个县市区在扶贫解困工作中,为农副产品寻找销路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对发展农村电商来说,带头人是关键。本期主打让我们走近几名如今已是圈内外知名的电商“大咖”,看看他们靠着互联网+,取得今天成功的来时路径。
从52天才有订单到淘宝网销量第一
马玉珍是商河县昌源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十几年的创业历程,让她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2000年,她经营的一家化工厂破产了。当时,看着化工厂像一颗种子从发芽、生长到衰败、死亡,她的内心十分难过。不甘心就此放弃的她,经过多方考察,走亲访友借款60万元,成立了商河县昌源油脂有限公司。近十年的发展,马玉珍经营的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绿色无公害食用油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也是济南市最具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之一。
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并没有让马玉珍就此满足,敢于创新、不甘掉队的性格,让她瞄准了网络销售。去年4月,在参加过商河县联荷电商的培训和学习后,马玉珍的淘宝和阿里巴巴店铺上线了。“万事开头难,店铺开了52天才有了第一单生意,每天坚持旺旺在线,及时跟买家联系,出单慢慢多了起来。去年中秋节,辽宁的一个客户一下买了224桶1.8升桶装油。”一笔笔订单让马玉珍慢慢对电商有了信心。半年的时间,马玉珍在网上销售的“鲁珍”棉籽油已做到了淘宝全网销售量第一。
“今年一月‘京东商河馆’找到了我们,说可以免费入驻一年,我们上传了产品,每天也有几单,在阿里巴巴陆续卖过棉粕和棉壳,最好的时候是今年4月,一天就卖出了40吨棉籽壳。”马玉珍对未来做好电商信心十足。
专属农民的淘宝网乐村淘
天桥区黄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内,乐村淘的办公室里似乎格外忙碌。每天,来自省内各个区县的考察商、产品生产商、参观交流的人群络绎不绝。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农村电商的O2O平台,乐村淘在省内已声名鹊起。不足一年,乐村淘在省内已拥有48家县级管理中心,4500家村级体验店。近日,山东乐村淘掌门人李兴保接受记者专访,就自己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
年过半百的他,其实从来没想过还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干起“高大上”的电商。但是看到国家连续三年把农村电商放进“一号文件”,他敏锐地察觉到农村电商市场的广阔前景。于是,他和几位合伙人一起展开对全国电商的考察。最后,他们都关注到乐村淘。其间,他们前后5次到山西省乐村淘,然后再开5个多小时的车到村体验店调查了解农民的真实感受。
便宜、放心,这是农民在乐村淘买东西的总体评价。瞅准了时机,李兴保和合伙人决定将全国第一家农村电商平台乐村淘引入山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谈起如何踏入电商产业,李兴保颇有感触:“城市区域内零担物流网络已基本饱和,农村市场是下一片蓝海。在物流末端向乡镇、甚至村一级延伸时,较高的物流成本让农村物流建设速度放慢。为了盘活农村物流网络,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李兴保表示,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同时,农村电商又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更加大了他发展农村电商的信心。
刚开始,由于缺乏电商经验,外加陌生的农村市场,李兴保和他的团队在公司组建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团队的组建、乐村淘体系构建、商城产品的招商、质量的把控都是很大的考验。”乐村淘总经理王立忱表示。
目前,乐村淘在山东已覆盖济南、东营、济宁、青岛、临沂等十余市48个县级市,而在全国已覆盖25省份开通60000家体验店。“只有让山东的农产品走出去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乐村淘的宗旨。”王立忱表示。乐村淘正积极推动特色馆的建设,争取在每个县城设立独具特色的县域特色馆,让农民足不出户买到好产品,让本土农产品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杨姗姗阿胶糕“倾城记”
在一年时间里,她把自家厨房里制作的阿胶糕产品推广到全国,聚集了万人营销团队,创建了当下风头正劲的阿胶糕品牌“倾城记”。她就是今年才26岁,却被同行誉为“阿胶女王”的杨姗姗。
“倾城记”阿胶糕的创业是从小小厨房和分享开始。杨姗姗大学时在上海读书,因为冬天很冷,当地人都有秋冬吃阿胶的习惯,当知道她是阿胶故里平阴人后,都半开玩笑地要她带点阿胶回来给大家吃。于是,每年国庆节放假回家,她都会熬上几大锅阿胶糕,分给老师同学们,果然,吃了一段时间的阿胶糕,就不太怕冷了。
毕业后的一天,有位大学同学生宝宝,她熬了一些阿胶糕送给她,帮助补血和恢复元气,正赶上天涯论坛搞了个美食比赛,她就把熬制阿胶的过程拍了组图片发到网,由于选用了最好的食材、纯手工操作,这个帖子一下子就火了,很多网友慕名找她要阿胶糕。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发展成了微信销售。杨姗姗回忆,帖子是去年10月15日发的,20日收到了第一个反馈,11月有了第一个代理,去年的“双11”一天卖了100多斤。当时是全家总动员,全都忙疯了。从那以后,代理一个个增加,她逐一培训,从怎么做图、怎么加人、怎么销售,到怎么分享、怎么开课、怎么管理团队,不厌其烦,经常忙到凌晨才能睡觉。
今年4月,杨姗姗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博恩德康商贸有限公司,并为自己的阿胶糕取名为“倾城记”。10月,杨姗姗制作的一个创意广告成功登陆央视,立即带动代理商从最初的103个,飙升至1万多个。
很多人奇怪“倾城记”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杨姗姗说,在当前如此巨大的养生保健市场面前,“倾城记”始终恪守当初在小厨房里熬锅时的理念——食材选用最好的,工艺全程纯手工,不含任何添加剂,不管卖给谁,都当是给自家人吃。
除此之外,“倾城记”的微商团队别具一格。杨姗姗把万余人的微商团队分为一级、二级和特约代理三个档次,每一级别都对应不同的利益分配,且每位微商都可继续发展下级代理,由此带来每位微商的收益都很客观。眼下,杨姗姗正筹划着建一个面向化妆、美食等多领域的APP平台,携手更多创业者共同发展。
第一个“触网”的仁风西瓜种植户
“利用互联网把仁风富硒西瓜卖到省外,再用物流运输、配送,以前连想都没想过,更别说做了……现在鼠标轻轻一点就完成交易,节省了不少外出寻找市场联系业务、协调物流公司的精力、时间、成本,真是方便、经济、快捷、实用啊。”济阳县仁风镇仁风西瓜种植户江善峰拿着一款适用于物流运输的富硒西瓜包装箱表示。
“4月25日,济阳人商城用‘互联网+仁风富硒西瓜’的营销模式售出第一批西瓜,约300公斤,这批西瓜主要来自江家富硒西瓜种植片区,分别销往济南、威海、上海、杭州等地。”仁风镇西瓜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为使广大瓜农认同“互联网+仁风富硒西瓜”的营销模式,在镇政府的引导下,仁风镇西瓜协会加大宣传力度,耐心地对瓜农讲解节省运输成本、快捷方便等益处,并鼓励瓜农参与“互联网+仁风富硒西瓜”营销模式。
在一番细致的工作后,江家富硒西瓜种植片区301种植户江善峰成为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仁风镇西瓜协会牵线,江善峰率先与济阳人商城达成合作意向,并根据异地客户需求,先后两次为济阳人商城供应50箱富硒西瓜(6枚装),以方便物流运输、配送。
“针对前期远途物流运输仁风西瓜试验的结果,按照速递包裹的标准,我及时对仁风富硒西瓜的包装做了改良,并通过济阳人商城下属的物流公司,将西瓜送出。”江善峰称。
近日,济阳人商城反馈给济阳县仁风镇西瓜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该企业已通过“互联网+仁风富硒西瓜”的营销模式,售出仁风富硒西瓜200箱(六枚装)、近1500公斤。
瞧瞧长清电商“绿色新农人”
“你好,我在江苏,听朋友说你家的蜂蜜很好,我想买点,你们能发快递吗?”一名外地客户的呼唤让郝婷的微信“当、当、当”响个不停。注册昶泉食品有限公司、在淘宝开旗舰店、在微信建立自己的交易平台,郝婷忙得不亦乐乎。
郝婷,长清区双泉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从最初经营小米、核桃、豆类、糁子到后来的豆腐皮、蜂蜜、辣椒酱到后来的秘制烧鸡、特色咸鸡蛋,郝婷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广。为了让更多的客户买到本地土特产品,郝婷在淘宝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旗舰店,从一单30、40元发展到能接万元大单,最好的一个月销售业绩达到40多万元,为产品销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线上昶泉土特产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线下济南各大商超和星级酒店卖得风风火火。
从微商起步,通过线上直销,郝婷的账户“互粉”了很多好友,在线养殖场、饲养过程的展示吸引不少市民线上订购,收到订单后,直接配送上门。目前,郝婷已经积累了2000多名稳定粉丝。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郝婷采用“电商+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与双泉“好兄弟”、书堂峪樱桃合作社、双泉豆制品合作社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帮助那些有好产品但销不出去的贫困户携手致富。
如今,郝婷依然每天快乐地忙碌着,在她的带领下,一批批“绿色新农人”成长起来。“江北婺源,水乡双泉”本地特色的核桃、石榴、油用牡丹、菜籽油、豆腐皮等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牡丹花、油菜花、海棠花、野酸梅花,油葵花,双泉镇的“花样农业”托起了“绿色新农人”的致富梦,催鼓了“绿色新农人”的金银包。
“智惠西营”APP租地预订一空
日前,历城区西营镇把福生佳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拉来当了镇上贫困村的“第一村长”,和“第一书记”组成“扶贫搭档”,一起为村子脱贫找出路。企业当“村长”后,首先解决的肯定是“市场”问题。为此,福生佳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量身订制了“智惠西营”手机APP软件。
该软件由全镇精准扶贫数据平台、农商平台、民生平台组成,涵盖各村扶贫开发工作信息、农产品展销、创客服务等内容,为贫困村、贫困户搭建了信息共享、业务协作、商品交易等平台。
利用“智惠西营”的农商平台,西营镇白炭窑村的“第一书记”文海生在村里划定了约100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互联网定制农场”。这片土地被划分为40块小型自留地,每块以年租金3200元的价格向外出租。经过努力推销和运作,目前,这片农场已被预订一空,一年下来,能为白炭窑村带来10多万元的纯收入,除了少量用来支付物流等杂费和企业运营费用、一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外,有很大一部分都将用来充实村里贫困户的腰包:贫困户不仅可以每个月赚上千元的土地租金,还能通过协助租户料理土地而得到“打工”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西营农商在销售渠道上,首创了“社区连接乡村”的“3C模式”,通过“社区连接乡村”,引导电商企业和社区服务网点与贫困户、贫困村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式合作”,实现农产品的“订单式”配送和“部落化”销售,不仅搭起了社区和乡村之间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络,也真正实现了城市社区与乡村的有机连接和互动。据村两委工作人员测算,白炭窑村农产品如果全部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全年增收可达21.8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可实现村集体收入6.54万元。
(来源:舜网)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每一个电商大咖背后 大家过去都曾是“草根”